我院教师苏海鸣专著《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三十年》出版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19-10-23浏览次数:515


今年9月,我院音乐系教师苏海鸣专著《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三十年》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该书对当代中国的电影音乐发展做了立体化、多角度的全貌性梳理,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发展的思考。


中国电影音乐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群体是怎样的生存和创作状态?

中国电影音乐制作流程在全球化过程中有何进步与改革?

中国电影音乐发展现状与国际相比有着怎样的优势、劣势与差异?

    电影音乐被称作电影的“第二台词”,音乐学家卡罗尔(Carroll)曾说:“电影音乐具有相当的表达特质,能够予以修饰或替银幕上的人物、物体、动态、事件、画面与场景作造型描绘……如果把影像视作名词,音乐就是它的形容词;如果把影像视作动词,音乐就是它的副词。如同用形容词与副词来修饰与丰富名词与动词一般,这种修饰音乐服务于画面,为电影注入更深一层的个性,将其润饰。”这种说法恰当的形容出音乐与电影的跨界合作关系。

    电影音乐因其独特的艺术属性、丰富的功能性以及多元化的形式成为电影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影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它和电影画面、电影叙事结合在一起,在“润物细无声”中共同塑造出影片的艺术构思和美学理想。

    电影音乐创作与电影画面结合之后,增强了指向性,非语义性与抽象性被削弱,通过电影音乐的渲染加强了电影的叙事功能,而电影故事也通过难忘的音乐在人们心中获得深刻的烙印与感情的升华。

    伴随着电影艺术的不断发展,电影音乐从萌芽时的简单拼贴到专业化量身定做,从粗糙的音画同步到音画平行、音画对位等复杂的构建,电影音乐的艺术性和影响力已经大大超越了其诞生之初时人们的想象,电影音乐进入电影空间之后开始更密切地参与剧情的戏剧冲突,更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烘托情绪与氛围。优秀电影音乐的不断涌现和创作的多元化为展开研究工作提供了可靠前提。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者们也伴随着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在继续从传统音乐中汲取养分的前提下,国外优秀的创作制作手段和音乐理念不断被引入,电影音乐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这些都为研究提供了较丰富的第一手的电影资料,也凸显了研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学界亦迫切需要展开与电影音乐相关的研究以获得对实践更有价值与高度的理论指导。《当代中国电影音乐三十年》一书基于此对当代中国的电影音乐发展做了立体化、多角度的全貌性梳理,提出了对中国当代电影音乐发展的思考,对电影音乐创作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本书对中国电影音乐的研究版图突破性地扩大到港澳台地区,比较分析了其电影音乐发展特征、创作理念与创作习惯上的差异,为该领域的研究添上了有意义的一笔,亦为后来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