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沪江学院课程思政成效明显,大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满满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0-04-13浏览次数:584


一、文化自信与爱国主义


徐洪兴

在教学周伊始,我校沪江学院特聘教授、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徐洪兴老师的《中国哲学的智慧》就采用了一教直播的形式。徐老师上学期为基础学院的同学们讲授了《中国哲学的智慧》,以其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智慧和饱满的热情,受到同学们的广泛欢迎和崇敬。本学期,徐老师的课面向校本部的同学们,也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徐老师在讲述孔孟老庄以及法家、墨家、佛教思想的时候,指出,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是从现实出发,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思考达到了很高的理论水平。这一思考的高度,提升了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并促进了同学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怀。



杨惠玲

杨惠玲教授在《历史叙事与人生智慧》课程及荣誉学位班的《史记导读》课程学习的讨论环节,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教育内容。如在介绍史学家司马迁时,讨论“司马迁的生平给我们什么启发?”“理解了史家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你能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你的观点吗?”大多数同学表示从司马迁的事迹中获得了激励,要向司马迁学习,勇于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坚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努力学习,对社会、对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王聪聪

作为一名深受同学们喜爱的年轻教师,王聪聪老师响应学校号召,本学期的所有课程都选择了在一教直播的形式。她说:“我采用直播的方式,是觉得同学们既然选了我的课,就想看到我这张脸,感受这个人活泼泼的生命力量,我也渴望和大家即时交流,真实不欺,明心见性。虽然远隔千里,但天涯共此时,我们的心同在。”王老师在坚守文化自信的基础上,通过《先秦诸子导读》《论语导读》等课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高贵人格、人文精神、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用孟子的话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怎样才能教出这样的学生?首先,教师自己是充满了人格魅力的人,勇于追求真理,不断成长,勇敢地直面自己的生命,直面生命的伤痛,冲破陈腐教条的禁锢,企及古圣先贤的境界。课堂上,她语语自肺腑中流出,融入了自己生命的实践与感悟。其次,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融合,在《中国古典诗词艺术》课上,以“文臣忧国”、“将军卫国”等主题阐发杜甫忧国忧民的精神、范仲淹词中的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以及文天祥的浩然正气,把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质展现在同学面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潘薇薇

潘薇薇老师在本学期为杨惠玲教授的《史记导读》《敦煌的艺术》《历史叙事和人生智慧》等课程做助教的过程中,积极组织学生在网络课堂中讨论,引导学生建立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整体观,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和理论自信,在当前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特殊时期,和国家、人民站在一起。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内进行学习,进行深层次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文化根源上树立学生的民族国家认同感。同时,潘老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国家应急需求,在科研上,努力转型做“语言在健康传播和公共危机处置中的作用研究”,提升自身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家国责任感。





二、全球化视角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钱亚平

钱亚平老师从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要求出发,在《全球化与当代世界政治经济》课程中,将新冠疫情与全球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结合,从时下最新鲜最热门的国际问题出发,如如何看待特朗普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所引发的口水战、如何看待马云向美国捐赠防疫物资带来的争议、新冠疫情是否会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等,引导同学们思考公共卫生危机与我们个人、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求真求善。在《理想国导读》课程中,钱亚平老师则通过文本的解读,在古希腊文明和当下政治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启发学生与哲人对话,思考“金钱是否可以带来幸福”、“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什么是正义”等根本的问题,引导学生关心政治,并理解政治的根本价值在于追求善。

全球视野与文明对话”版块的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政治触角,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当前,网络上充斥了很多似是而非的谣言,如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各种“阴谋论”、“污名化”中国的言论以及煽动民族主义情绪或种族主义的文章,学生们因为涉世不深或缺乏政治认知,很容易被这些网络言论所误导。钱亚平老师从其学科专业背景和曾经身为记者探究真相的视角出发,层层拨茧抽丝,教导同学们辨识各种政治谣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线上课程对老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个大考验,既不能太严肃导致冷场,又不能太随意让学生们一味灌水,为此,钱老师精心设置了一系列生动活泼又启智的栏目,如“欢乐猜猜猜”、“真心话大冒险”、“大家来八卦”、“回归文本”、“开放思维”等,引导学生在阅读经典的同时学会思辨,达到“学且思”的教学目的。学生们还自发组织起“全球化龙王争霸赛”,每堂课都在QQ群进行论战,老师在其中进行引导、解惑和总结。教师根据同学们对课堂的反馈,及时调整课堂安排,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相长。




张榕坤

张榕坤老师在《中国哲学的智慧》课程中,善于运用教学平台提供的便利,与学生展开热情积极的交流互动,并适时进行指导与点拨。针对网络教学可能产生的局限,她基于中国大学慕课的内容,灵活审慎地进行问题深化,不断引导学生在自学慕课的基础上做出纵深思考,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监督,并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张老师因机施教,结合疫情阐发宋明儒学中“万物一体”的思想,指出天地万物本来是一体的,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应当涵养仁心,并充实推扩之。在此基础上,她期望同学们以“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天地情怀不断修身,以臻至“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大同境界,从而使同学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胡亦名

胡亦名老师积极响应党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日本历史与文化》课程中,努力推进民心的相通、文明的互鉴,尤其是亚洲的民心相通,亚洲文明的互鉴,促进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意义,把文化通识课程建设成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胡老师注重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相结合,他根据理工科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背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注重思想方法的拓展,在专题的选择上,综览日本社会的各方面,既有各种典型性话题的讨论,又有历史变化的考察,还有对这些文化现象形成原因的思考。

胡老师将在线录播和相关影音资料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在话语形式上,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首先提出若干问题,创造一定的悬念、引发学生的兴趣,之后课堂上逐步展开,最后给予回应,并提出进一步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语音上,注意控制节奏,采取跟学生对话式的语调,增进学生对课程和老师的认同感。在视觉呈现上,注意纲目的展示,帮助学生从总体上认识一个论题的逻辑结构,以熏陶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适当采用有说服力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



三、文化载道,抗击疫情

 

董剑戟

董剑戟老师积极应对教学新形式新挑战。针对网络教学的规律,对《书法美学》课件重新进行顶层设计和内容准备,力求每次授课都有明确的进度、清晰的板块、详实的内容、唯美的课件、生动的讲解、精要的演示和充分的讨论。董老师在《书法美学》课程中,将相关优秀作品赏析融入相关书体篇章的相应板块教学内容,启发同学们“书以载情”、“书以载道”的人文追求。董老师也积极组织并参与抗疫主题文化活动。他组织沪江书法社的同学们创作与抗击疫情相关的书法作品,他本人也满腔热情地提起手中的毛笔创作了毛泽东《送瘟神》一诗的书法作品,分享给课上的同学们。他和同学们的相关书法作品被学习强国客户端、文汇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翟墨

我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深受学生欢迎的翟墨老师在网络课程中与同学们积极互动。每次课前两三个小时,就已经有好多同学满怀期待地在相关课程的QQ群里呼唤她了。翟老师引导同学们关心现实,在《杜甫导读》课中,她别出心裁地用杜甫的诗句来设计防疫题目。同学们在听课和做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杜甫爱国精神的感染和爱民情怀的熏陶,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在《文学与人生》课程中,她引导同学们通过文学的阅读体会人生、热爱人生。比如在“导论”部分,她让同学们以手绘或拍照的形式去发现疫情笼罩之下的生活的美好瞬间和感人故事。在“生命的柔弱与刚强”这个教学单元,她着重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瘟疫创伤、抗疫故事,以及疫情之下文学的力量,增强同学们的抗疫信心。


许丽莉

许丽莉老师的《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欣赏》课程,以史为纲,以文为纬,通过解读经典,使学生感受这些经典所蕴涵的高尚情操、民族精神和人文情怀。在本学期的网络教学中,她通过超星讨论区以及微信群,精心设计讨论题,与学生实时互动。有感于疫情期间网络流传的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让人无措,她通过对“袁安卧雪”历史故事流传脉络的梳理和讲解,让学生学习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取有效线索。通过这个故事,她也让学生了解到千年前古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给处于抗疫时期的同学们以有益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








刘永

刘永老师在《论语导读》《诗经导读》《中国文化导论》等课程中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融入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发过程中。刘老师在课程中提炼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道以养生”“诗以抒情”“儒以涵德”“智慧净心”等四个维度,对我们的身体、情感、道德、智慧全方位地给与了生命关怀、人文关怀、价值关怀和终极关怀,创造了文化的高峰,促进同学们的文化自信。在讲“中国文化的仁爱之心”时,他结合当前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现实,为同学们播放了他和孙莎老师共同创作、李花和蔡建军两位老师共同演唱的献给坚守在抗疫第一线特别是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抗疫歌曲《圣洁的心灵》,并阐释了歌词中的“仁心精诚”“大美光辉”的在经典中出处,让同学更好地体会和理解了中国文化中所阐述的仁心仁德。在“《诗经》中对君子的向往”这一讲中,刘老师为同学们介绍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在风雨如晦的天空下,一只雄鸡挺胸仰望天空长鸣,象征着志士仁人为拯救国家而奔走呼告。从而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风雨》,乱世思君子不改其度焉”的主旨,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情怀和对君子品格的向往。另外,刘老师还在网络录播课程的每一个视频中插入一到两个选择题,同学们在观看视频的同时,遇到这些题目,答对了之后才能继续观看学习,答错了系统会强制后退五分钟重新学习,从而更好地促进了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沪江学院文化素质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