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十讲”第五期第十讲“谥号隐喻:旧皇朝价值体系的符号化”举行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1-05-13浏览次数:178

 512日,由我院主办的名师讲堂——“中外文化十讲”第五期讲座式课程的第十讲在校本部第一教学楼的400号教室如期举行。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张虹倩为在场一百五十余名本科生带来了第十场题为“谥号隐喻:旧皇朝价值体系的符号化”的精彩讲座。



 


 开篇张教授先阐释了旧皇朝生前封侯及身后谥号原则,表示谥号是根据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后给予的喻含。关羽死后最早被蜀汉封为“壮缪侯”,实为贬称。这一贬义的谥号至宋徽宗时期被打破;于明万历朝之际借助道士张通元之请又进爵为帝(关帝);最后在清朝由乾隆帝下旨删改史书,至此“壮缪”从侯爵到帝王,从武将到武圣人,甚至封神的过程。



  她认为这一嬗变之所以得以发生,不仅是因为关羽是“忠勇仁义礼智信”化身。更因为其承载了特殊的政治动因:中国封建旧皇朝由“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构成,即所谓“皇/民对立”。虽然皇/民存在“互转”关系,但除非皇权集团被暴力推翻,否则绝不允许官民加入皇权的争夺。而皇权集团又迫切需要非皇权集团的拥护和认同,必须切断非皇室争夺皇权的任何念想。由此产生两条规则:一是皇帝与臣下在情感架构上可结为“异姓兄弟”(刘关张);二是政治架构上“异姓不得为王”(遑论皇位)。关羽谥号的衍化正是这一政治动因的符号化过程。在课程的最后,张教授还对同学们还提出的“文字简化对传统文化是否造成断层”、“为什么朝廷不选张飞作为武圣”等问题予以了精彩的解答,讲座在潮水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本次讲座使学生们了解了中国旧时代语言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谥号”的知识,并由此认识了“谥号”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修辞,间接反应了统治者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