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由沪江学院主办的名师讲堂——“中外文化十讲”第七期讲座式课程的第二讲在第一教学楼300号教室如期举行。德国洪堡学者、同济大学老龄语言与看护中心秘书长、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黄立鹤副教授为在场一百五十余位本科生带来了题为“全球视域下的‘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问题”的学术讲座。
黄教授首先阐述了“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这一概念在历史学上的由来,李希霍芬最早在他的著作《中国》中使用了“丝绸之路”,用以形容西方通往中国西部的贸易路线,这一名称沿用至今。这也是李氏所期冀的“世界计划”的一部,它能够让德国沿着丝绸之路向东规避海上强国,最终从陆路达到中国。
现今的“丝绸之路”作为倡议则启动于2013年习近平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二者共同构建“一带一路”。1901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了《中国史叙论》,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而这一倡议正是“世界之中国”,向世界讲述我国行业领域的建设成就、经验等故事。
之后他在讲解“一带一路”对中国具有的多重战略意义之余,还特别提及了“一带一路”所需语言人才的迫切情况,美国可提供250余种外语资源;在俄罗斯,仅圣彼得堡大学就开设124种外语。相比之下,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还不足,北外、上外、广东外语外贸能提供的外语语种也只有100多种。
在讲座终末,黄教授表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多极格局正在形成,“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传播中国经验的具体表现形式。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的今天,仅凭单个国家的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只有对接各国彼此的政策,在全球更大范围内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才能形成合力,促进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发展——最终“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