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江学院举办“漫谈美学与形式”讲座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3-05-25浏览次数:250


   为提高学院教师审美素养,帮助教师更好开展美育教学工作,作为学院“提升教师以美育人能力”项目中的专家系列讲座第二讲,523日上午九点半,学院特邀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理事刘士林教授在学院二楼会议室为全院教师作《漫谈美学与形式》讲座。  

 学院党总支书记陈红首先对刘士林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陈红书记说,沪江学院作为学校美育教学的主阵地,责任重大,希望学院各位教师能够从刘教授的讲座中汲取灵感,获得启发。

 刘士林教授从美在于形式、中国美学的探索、中国底美学的探索、审美形式的历史变迁、形式与艺术创造及审美教育等五个方面展开了今天的讲座。他说:“只有人,才审美”,“美是道德的象征”,“美在于形式”。他从康德美学出发,把审美教育和伦理教育、科学教育等做了严格的区分,他指出美是人的一种愉快不愉快的感觉,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愉快与不愉快感知识原理的学问,审美教育不是道德教育,但指向道德教育。

 刘士林教授从朱光潜的物甲物乙说、李泽厚的积淀说、劳承万的审美中介说出发介绍了中国美学的变迁,他借由美学大家李泽厚提出的“功利消失,美感诞生”一说阐述了西方美学理论在中国本土化演变更迭的历程,并进一步介绍了以宗白华为代表的中国特有的“诗性美学”。刘教授认为,从历史上看,审美形式主要表现为四种形态。即以古典艺术为典范的艺术形式,以认识社会本质为目的的伦理形式,反抗异化的荒诞形式,看似解放本能、实则承载着消费主义的欲望形式。刘教授总结道,审美教育是启发学生感受美的能力的教育,历史上种种“打着美学反美学”问题,都是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美的规律”造成的。他指出,形式是艺术创造的奥秘,也是审美教育的目的。对象的审美外观的生产,关键在于从知识和伦理赋予的外观中解放出来。美育的核心,是要通过培养个体感知和创造形式美的能力,完成人的主体性的塑造,使人成为全面发展即拥有理性主体、道德主体和审美主体的人。

 讲座结束后,刘教授和学院教师就课堂美育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向美而行等教学实践进行了热烈讨论。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