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晚,由沪江学院主办的高水平文化通识讲座式课程“美育十讲”在军工路校区第一教学楼400正式拉开帷幕,本课程的第一场讲座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汪涌豪教授主讲,讲座的题目是《中国人的审美》,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150名学生选课并聆听了此次精彩讲座。
汪涌豪教授指出,从“美”字的构成来看,中国人所认为的美,是不脱自然,不脱日常,可以用感官来感受的,这样一种认识贯穿于中国人对艺术、对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评价。这就与西方从比例、光色、材质等方面判断美是不一样的。
汪教授说,中国人对美感的态度,从《周易》这部著作就开始确立了。从《周易·咸卦》卦辞和彖传来看,审美是主观和客观的相互进入、互动,然后产生共感。与其说中国重表现、西方重再现这样大而无当的话,不如说中国文化重心物感应。“咸卦”的卦辞以“咸”表示感通,“咸”字无“心”,暗示了最高明的感是无心之感,是纯粹的感,没有一丝作意。
汪教授从美与丑、虚与实、巧与拙、静与动、浓与淡、神与形等概念范畴的比较中指出,就艺术创造来说,不求美则得美,求美反而不得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唯道集虚,虚能传神,中国审美重虚甚于重实,重静甚于重动,重淡甚于重浓,重神甚于重形。
汪教授从学术的高度,结合日常生活,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阐释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精神。在讲座中,汪教授也给予上理学子关于人生的谆谆教导,令人深思和感到兴味无穷。汪教授告诉同学们,审美的生活是值得追求的,不要因为专业的狭隘而放弃了广阔而美好的人生。汪教授整整讲了两个半小时,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也依依不舍问了很多问题。
“美育十讲”课程是沪江学院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20〕36号)和学校党委《上海理工大学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而打造的高水平文化通识课程,旨在以美育人,以美润心,提升大学生美学素养和审美水平,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为第一期课程,有幸邀请到了著名的汪涌豪教授、杨志刚教授、刘强教授、柯小刚教授和国家一级演员、国际知名二胡表演艺术家马晓辉女士为上理学子开讲。相信此课程将促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推进、学生审美视野的拓展和审美水平的提高,在推动上理学子成为具有真善美精神的专业人才的道路上具有引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