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十讲第八讲“笔墨生生:六朝画论中的生命工夫”举行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3-11-09浏览次数:155


118日晚,由沪江学院主办的高水平人文通识讲座式课程“美育十讲”第八讲《笔墨生生:六朝画论中的生命工夫》在一教400举行,来自全校各学院的150名学生聆听了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柯小刚教授的精彩讲座。



柯小刚教授首先从三幅《富春山居图》入手,让同学们比较、猜测哪一幅画是黄公望的真作,并给出自己的理由。经过同学们的讨论交流,每一幅画都有其值得欣赏的特点:第一幅画《无用师卷》的用笔极为精简,线条随意却层次分明、空间感强烈;起笔画点线成面、以点带面,有种枯笔翻荣的意味,给人们留下无限遐想、韵味无穷。值得一提的是,此画是元代画家黄公望为同门师弟郑樗(字无用)所作,后传到明朝收藏家吴洪裕手中。而后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这幅本想用来殉葬的画,但画已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称《剩山图》,后段较长则称《无用师卷》。第二幅画《子明卷》则用笔严谨工整、细致秀美,这与黄公望流畅大气、不拘小节、浑然天成的笔法境界相违,但乾隆皇帝信以为真,还写了不少题跋。第三幅画则为清代著名书画家王翚所做,他的个人书画特色鲜明,通过浓墨变化体现空间层次感,但不免有些缺乏生动。



在鉴赏画作的过程中,柯教授重点讲了三个字“味”、“感”、“游”,他认为中国的书画艺术,不仅仅是视觉艺术,更是味觉的艺术、触觉的艺术、听觉的艺术。柯教授引用宗炳《画山水序》中的句子“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象”指出,欣赏中国画,不是简单地看,而是要品味之、含玩之,要用心感受、心领神会。好的书法和好的绘画在于其浑然天成,汇千万笔为一笔的自然的“随心所欲”中。而这种看似散漫的自然,实则是一种韵味无穷的集中,就如《无用师卷》中的皴笔一般意味深长。勾、皴、擦、点、染这些技法互相勾连、彼此联系,构成了浑然一体的书画山水。柯教授借用《庄子·逍遥游》的鲲鹏意象指出,鲲化为鹏,鱼变成鸟,不变的是“游”。中国山水画如诗一样浮现在画卷上,浪漫自然而又激扬笔墨,像是鱼在水里游一般变化无常却又流畅无比。柯教授用“浮游透视”、心灵的“游观视角”代替“散点透视”一词,以与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相对。柯教授邀请同学们现场临摹山水画并做出相应的点评。指出,书画用笔应该笔笔相生、自然连贯,强调的是写意而不是作画,书画的重点在于意境而不是技巧。



在讨论环节,柯教授如何对待人生的痛苦与心灵的修为问题,用他在《易经》课上所写的一段关于“无妄卦”的感悟回答说:“即使生活无望,我亦真诚无妄地生活,因为我与生活相忘,相忘于生活之中。” 这一场哲学与艺术的美育讲座,在哲思绵邈的诗句中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