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日瓷器艺术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艳丽受邀做客沪江学院“中外文化十讲”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10

109日晚1800,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李艳丽老师受邀做客沪江学院“中外文化十讲”,以“近代中日瓷器艺术交流中的冲突与融合”为题,和师生分享了瓷器这一中华艺术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镌刻在瓷器艺术中的文明流转的动态过程。讲座在第一教学楼450教室举行,吸引了全校150余名师生参加,现场座无虚席。



李艳丽老师转引2015523日的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过的“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篇》),阐释了中日文明交流互鉴的艺术史观,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历史人文渊源深厚。作为“汉字文化圈”中心的中国,曾经长期是东亚诸国的文明的发源地,但在近代以后中日文明交流也呈现逆向的趋势。

李艳丽老师以大量稀见的文物图片和文字史料向同学们生动呈现了瓷器艺术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双向流转,包括中华文明如在日本早期瓷器艺术发展中产生影响,以及近代日本的有田烧瓷器如何影响海派瓷器艺术的发展。关于前者,李艳丽老师从肥前瓷器与中国画谱,肥前瓷器与汉字文化圈的文物制度两个角度和同学们探讨了“中国”意象在肥前瓷器中的艺术呈现,李老师认为日本的色绘瓷器始于1640年代的有田,其发展历程中受到中国与朝鲜的重要影响,从染付、色绘到意象,多与中国画谱、传说、民俗相关。关于后者,李艳丽老师重点分享了她对田代屋及其有田烧经营在近代上海的国际化历程的研究。李老师谈到日本最初的陶瓷是从中国引进的,著名的“濑户烧”“伊万里烧”“有田烧”“九谷烧”“柿右卫门样式”均是受到了中国宋、明、清的陶瓷技艺的重要影响。至近代,有田烧带着日本的文化韵味来到了上海,这一“文化回流”提供了艺术交融的途径示例,其在近代新兴上海都市空间的后续发展,也呈现出彼时中日经济往来贸易的一个侧面。



李艳丽老师的讲座以丰富的鲜活史料铭刻中日瓷器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时刻,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会场互动踊跃,各专业的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中日瓷器工艺、材料和美学方面的诸多问题,李老师饶有兴趣地聆听作答。最后李老师总结道,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文明的中心与边缘也迎来了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有差异,而无高低优劣之别。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