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展望:音乐科技的融合》 ——于阳教授开启音乐与AI时代交织的新视野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5-04-02浏览次数:10


41日,《美育十讲》迎来本学期一场备受瞩目的知识盛宴,由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音乐声学艺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于阳教授带来的精彩讲座《回望与展望:音乐科技的融合》尤为吸引理工科同学们。此次讲座深入剖析了音乐与科技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全面解读了音乐科技学科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为大家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春日开启了全新的音乐探索之旅。



于老师长期深耕于音乐理论与前沿科技交叉领域,他指出,音乐创作与表演过程看似纯粹依靠艺术灵感,实则从声音的诞生、作曲家的构思、演奏家的演绎,再到传递至观众耳中,这一系列环节蕴含着大量复杂的计算工作。然而,音乐作为艺术品,其中艺术家和听众的主观感受又难以精准量化,这一矛盾点为音乐与科技的融合既带来了挑战,也孕育了机遇。

在声学原理的原始探索部分,于老师详细阐释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及特性。律学的出现规范了乐器的音高标准,如我国古代的五音 “宫商角徵羽” 以及中外共同探索出的十二律。毕达哥拉斯的《五度相生法》、管子的《三分损益法》和朱载堉的《律吕精义》,无不体现着古人在音乐与数学结合方面的卓越智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在不同时期展现出独特的创新魅力。从巴洛克时期巴赫借助十二平均律转调确立西方大小调式,到莫扎特在作品中引入随机概念,再到现代音乐流派的多元绽放,如勋伯格的序列音乐、泽纳西斯的随机音乐、Terry Riley 开创的极简主义音乐以及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的频谱音乐等,每一次变革都有力地推动着音乐不断向前发展。与此同时,科技在音乐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自1955 年伊利诺伊大学真空管计算机生成世界上第一部计算机音乐作品ILLIAC 组曲起,MIDIOSC 等数字协议,以及数字乐谱软件、数字音频工作站、合成器和效果器等相继问世,促使音乐科技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交叉学科。同学们脸上带着惊讶与好奇交织的神情,对现代音乐打破传统的创新之举深感震撼,原来音乐还能以如此多元且突破常规的形式呈现。

讲座的提问环节中,一位学生提出,随机音乐听起来并不悦耳,市场接受度似乎不高,这类创作是否只是一种探索性的流派。这个问题切中要害,精准反映出许多普通观众对现代音乐的直观感受。于老师耐心解惑:现代音乐打破传统的创作理念,使得其作品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与大众所熟悉的传统音乐大相径庭,“难听” 之感由此而来。这并非音乐走向衰落,而是艺术发展进程中突破既有框架、拓展表达边界的必然阶段。虽市场接受度有限,但对音乐发展意义重大。同时,随机音乐看似无规则,实则有其内在规律。



讲座最后,于老师特别和同学们分享了上海音乐学院近年来在音乐人工智能领域做出的探索与实践成果,鼓励大家多探寻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无论是在音乐软件研发、智能乐器设计,还是音乐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面,理工科思维优势都能为音乐科技发展注入新动力,在科技与艺术的碰撞中,在人工智能深度介入音乐领域的当下,于老师的这场讲座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