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美育十讲》课程迎来了一位杰出而优雅的女性导师。女高音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声歌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邱曙苇老师,为上理工学子们带来了一场关于 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的精彩讲座。邱老师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曾以评委会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获得该学院最高文凭 —— 高级演唱家(博士)文凭,还荣获巴黎国际声乐比赛第一名。作为音乐教育者,她发行了多张艺术歌曲 CD 专辑,翻译了多部法语文学著作。2021 年,被法国政府授予 “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她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作为曾经留法多年的音乐家,邱老师沉浸于法国音乐的深厚土壤,对其风格演变、创作精髓以及文化内涵皆有着极为深刻且独到的认知。讲座开场,邱老师以一副油画作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们回顾了十九世纪西方社会的巨大变革,令人耳目一新。
十九世纪,世界大国人口激增 150%,欧洲各国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美国迅速崛起,工业革命加速推进,深刻改变了社会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音乐世界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音乐印刷和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公众音乐会的日益频繁、音乐新闻业的兴起、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人口数量的显著增长,共同推动音乐迈向新的高峰。私人管弦乐队逐渐被市立管弦乐队取代,音乐沙龙依旧是上层社会欣赏室内乐与歌曲的重要场所。中产阶级家庭也开始在私人音乐创作与表演领域崭露头角。国家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十八 世纪 九十年代建立的巴黎音乐学院成为欧洲大陆音乐教育的典范,随后 五十多年间,多个国家纷纷效仿,建立起类似的音乐学院。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法国音乐在这一时期展现出独特的风格。法国大革命后,浪漫主义逐渐取代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主义,更加注重个体情感与主观体验,音乐,尤其是器乐的地位得到显著提升。同时,民族主义观念兴起,强调基于共同语言、文化与音乐传统的身份认同。这一时期,作曲家的社会地位大幅提升,被视为具有神圣光环的创作者,人们对其创作方法高度关注,浪漫主义作曲家更是以创新挑战传统,追求艺术自由。
讲座中,邱老师着重介绍了当时法国音乐在不同领域的发展状况。在钢琴音乐方面,现代标准的 88 个键盘的钢琴确立,风格小品这一全新音乐类型应运而生,夜曲、练习曲、圆舞曲、叙事曲等多种体裁不断涌现。在艺术歌曲领域,法国艺术歌曲(Melodie Francaise)与德国艺术歌曲(Lied)并称高峰。法国艺术歌曲起源独特,深受印象派画作影响,在歌词、语言及伴奏处理上尽显诗歌音乐特质。谈及歌剧方面,其在十九世纪被视为音乐艺术的巅峰,融合了戏剧、音乐与视觉艺术。这一时代涌现出肖邦、比才、古诺、福雷、奥芬巴赫等一批作曲大师和传世佳作。
考虑到理工科同学们的音乐欣赏基础,邱老师精心挑选了一些极具代表性浪漫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如圣桑的《天鹅》、福雷的《帕凡舞曲》、《西西里舞曲》、《月光》,柏辽兹的《玫瑰花魂》、古诺的《小夜曲》、比才《卡门》中的多幕精彩选段等,让同学们在聆听中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法国音乐细腻中优雅、热烈中浪漫的独特魅力。随着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讲座进入了尾声,邱老师的讲解让理工科学生对浪漫主义音乐从懵懂有了初步认知,为同学们搭建起一座通往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音乐殿堂的桥梁。讲座结束后,有些同学仍意犹未尽,围在邱老师身边继续交流探讨。希望未来,这颗音乐的种子能够生根发芽,促使更多学生在忙碌的学业之余,投身到音乐欣赏的世界中,去感受艺术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