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上海歌剧院一级指挥,上海管乐指挥研究会会长林友声老师便与上海理工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在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带来精彩的交响乐演出,那美妙的音符至今仍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回响。近日,这份珍贵的缘分再度续写,林老师带着“世界艺术的璀璨明珠——交响音乐欣赏”主题讲座重返上理工,在军工路校区为学生们献上一场干货满满、精彩纷呈的音乐知识盛宴。
讲座开场,林老师以这段跨越时光的往事为引,提及爱因斯坦、李四光等伟大科学家对音乐的热爱。同时分享了音乐美学家周海宏教授关于“人都有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理性代表科学,感性代表艺术”的观点,巧妙地阐述了音乐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科学与音乐,看似分属理性与感性的两极,却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始终相互辉映。爱因斯坦用相对论重塑物理世界,同时在小提琴的旋律中寻找灵感;李四光以地质锤探索大地奥秘,也在音乐韵律里感悟自然节奏。这些伟大科学家的故事,深刻诠释着科学与音乐交融共生的奇妙关系。林老师引用马克思“对非音乐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无法欣赏”这一经典语句,强调了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在“什么是音乐”的讲解环节,林老师生动地介绍了音乐作为听觉艺术的多种表现形式,并通过播放一系列风格各异的经典音乐段落,带领师生们感受不同音乐情绪。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凯旋般的激昂,到法国奥芬巴赫《康康舞曲》的欢快灵动;从缠绵悱恻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到德沃夏克《狂欢节序曲》的热烈狂欢,每一段音乐都让同学们如痴如醉。他还特别提及《格罗非大峡谷组曲》对暴风雨的震撼描绘,以及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第二乐章“溪畔景色”中各种木管乐器对鸟鸣的惟妙惟肖模拟,让大家领略到音乐表现自然景象的神奇魅力。
随后,林老师深入讲解了音乐艺术的主要分类。古典音乐部分,他介绍了其起源、发展历程以及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古典音乐时期,着重阐述了古典音乐旋律优美、和声丰富的特点,并通过器乐类、声乐类、综合类的经典作品,如莫扎特《嬉游曲》、帕瓦罗蒂的经典曲目《我的太阳》、威尔第《茶花女》之《饮酒歌》等,详细展示了不同演奏和演唱类型的独特魅力。在交响音乐的核心内容讲解中,林老师对交响音乐的表演形式、乐团称呼种类、乐器种类、作品体裁种类进行了系统介绍。他细致区分了管弦乐团、交响乐团、爱乐乐团、广播交响乐团等称呼的差异,详细讲解了弦乐组、木管乐组、铜管乐组、打击乐器组、色彩乐器组等交响乐团的乐器构成,以及交响曲、序曲、组曲、协奏曲等作品体裁的特点,结合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等经典作品,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揭开了交响音乐的神秘面纱。
讲座尾声,林老师还分析了交响音乐会演出场馆的建筑声场物理属性,包括鞋盒型、马蹄型、葡萄园型等,同时贴心地为同学们提供了现场观赏交响音乐会的实用注意事项,为大家日后欣赏交响音乐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次美育讲座
仅丰富了我校理工科同学的校园文化生活,更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交响音乐的大门,激发了大家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追求。相信在林友声老师的解读下,会有更多同学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感受其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