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言、美语、美声 ——蔡金萍老师以多元艺术样式,深度解读中国故事诵读密码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5-04-30浏览次数:78

作为一级演员、中福会儿童剧院名誉院长,蔡金萍老师在语言艺术领域造诣深厚。继三月带来令人印象深刻的戏剧艺术教育分享后,29日上午,蔡老师围绕 “从朗读语言的角度用多元艺术样式讲好中国故事——美言、美语、美声” 这一主题,再度来到上理工,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诵读讲座。蔡老师化身语言艺术的引路人,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带领同学们沉浸式探索朗诵艺术中讲述中国故事的魅力,现场气氛热烈,干货满满。



讲座初始,蔡老师以 “是否看过现场朗诵表演” 这一问题切入,迅速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激发大家的讨论热情。一位同学积极举手分享:“我看过的朗诵表演中,演员控场能力很强,声音洪亮,一开口就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 这番回答引发了现场的共鸣,也为后续深入探讨如何通过朗诵讲好中国故事埋下伏笔。随后,蔡老师邀请三位同学登台,朗诵丰子恺的《豁然开朗》。同学们自然朴素的演绎,虽略显青涩,但真挚的情感流露让在场众人感受到朗诵在传递中国文化韵味时的独特感染力。蔡老师针对同学们的表现进行细致点评,由此正式开启了围绕讲座主题的朗诵技巧讲解之旅。蔡老师亲自上阵,为大家示范,她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饱含情感的声音,将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强调:“面对这样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诗歌,我们要深入挖掘每一句词背后的意义,在语气重音上做足文章,让文字‘活’起来,这就是美言、美语、美声的基础。”



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如何用多元艺术样式讲好中国故事,蔡老师精心准备了多个经典视频案例。首先,蔡老师播放了关于音乐家肖邦故事的现场配乐朗诵表演片段。舞台上,朗诵者的声音与现场钢琴伴奏完美融合,富有戏剧性的演绎形式让人眼前一亮。蔡老师一边播放视频,一边讲解:“这种新颖的朗诵形式,将音乐与朗诵结合,为讲述中国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声音与音乐的配合,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这便是多元艺术样式的魅力。” 随后,《向共产党致敬》中宋庆龄先生的书信朗读视频,又将同学们带入了庄严而深情的氛围。蔡老师借此引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朗诵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我们要用语音语调的抑扬顿挫,精准表达出语言中的内容和情感,自然朴素地传递中国故事中的精神内核,杜绝拿腔拿调,实现美言、美语、美声。”



在理论讲解与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蔡老师以舒婷的诗歌《我的祖国》为例,教同学们如何处理朗诵作品。从情感的酝酿到语气的把握,从节奏的控制到重音的强调,蔡老师都进行了详细拆解,着重指出:“这首诗饱含着对祖国的深情,我们朗诵时要将这份情感融入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用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爱国的篇章。” 此外,蔡老师还播放了一段集体朗诵视频。月光下,朗诵者们声情并茂地吟诵着:“明月当空,其实无需举头仰望,月亮与你默默对视……” 蔡老师结合视频深入分析:“集体朗诵中,第一位朗诵者的起头至关重要,他所营造的情绪和奠定的基调,直接影响整个朗诵的效果。而且朗诵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也不容忽视,合诵更需要通过统一的节奏和情感,展现中国故事的宏大与细腻,这也是多元艺术样式在集体表达中的体现。” “每一段都有不同的情感和态度,我们要清晰鲜明地呈现出来,每个字的咬字更要清晰,正所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用清晰优美的语言讲好故事。”



在课程即将结束时,蔡老师再度回到讲座开始的那首《豁然开朗》,请众多同学依次朗诵,细细讲解,大家真切感受诵读的独特魅力,体悟其中蕴含的美育力量。字句流转间,文字的韵律与情感在课堂上缓缓流淌,仿佛为每个人的心灵打开了一扇通往美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