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国家一级演员,有中国“昆曲王子”之美誉的张军老师,踏上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为本周《美育十讲》带来了一场关于昆曲艺术的精彩讲座。这是他时隔 20 年后,再次来到上理工,继续为高校普及和传播昆曲艺术贡献力量。
讲座中,张老师首先系统梳理了昆曲六百年的发展历程。他介绍昆曲起源于元末江苏昆山地区,明代经魏良辅改革后形成独特的"水磨腔"体系,以其细腻婉转、舒缓悠扬的特点奠定了艺术基础。在随后的发展中,以汤显祖"临川四梦"为代表的经典剧目,使昆曲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戏曲形式,并对京剧等剧种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被誉为"百戏之祖",主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长达 200 年之久。
他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昆曲表演的艺术特色,详细讲解了上场门、下场门的舞台规制,九龙口亮相的表演程式,以及抖水袖、四句定场诗等传统表演形式的文化内涵。在音乐方面,他重点介绍了昆曲的曲牌、竹笛伴奏的特点及其与唱腔的配合关系。张老师以自己人生中最喜爱的《玉簪记・琴挑》中的《懒画眉》曲牌为例,详细讲解了昆曲的韵律之美,并分享了这段唱腔对昆曲成为自己终身追求的艺术目标的特殊意义。为了让同学们有更直观的感受,张老师现场演绎了《玉簪记・琴挑》中的《懒画眉》曲牌,婉转动人的小生唱腔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作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人,对昆曲传播的使命感,张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创新传播方面的实践探索。2010年,他在家乡青浦朱家角课植园推出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突破传统舞台限制,让演员与观众在自然环境中互动,开创了沉浸式演出的新模式。2018年,他创造性地推出"水磨新调"音乐形式,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合现代音乐元素,并通过万人演唱会的形式让昆曲焕发新的生机。
张老师还感慨的回顾了自己带着昆曲走向世界舞台的心路历程。"最初在国外演出时,我能感受到观众更多是带着一种猎奇的心态。"他坦言,那时的掌声中总夹杂着对"东方神秘艺术"的新鲜感,但随着一次次的文化交流,他渐渐发现观众的眼神在发生变化,从"希望被认可"到"自信地展示",他逐渐在舞台上找到了文化传承者的从容,心中充盈的不再是忐忑,而是对这份文化遗产发自内心的骄傲。
讲座最后,张老师演唱了《长生殿・定情》选段,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这场讲座不仅让高校学子深入了解了昆曲艺术的精髓,更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活力。他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讲学,能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为昆曲艺术的传承发展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