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工业救国:重温抗战时期中国工合运动的奋斗史诗

发布者:沪江学院发布时间:2025-10-15浏览次数:10


1014日上午,在上海理工大学为全校研究生开设的《中外文化十讲》通识课堂上,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拉开帷幕。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陈永弟副主席,以其深厚的学识和生动的叙事,为150余名研究生揭开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合运动的传奇面纱,引领师生重温那段工业救国的峥嵘岁月。


陈永弟主席首先用两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埃德加·斯诺原本打算看一眼中国就走,却把一生奉献给了中国;路易·艾黎原本打算只在中国逗留六个月,最后却在中国待了六十年……”这些工合名人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注脚,更是国际友谊的绝佳例证。

他深情指出,中国工合运动是一场诞生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极具传奇色彩的群众性经济救亡运动,也是一段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彰显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奋斗史诗。

在随后的讲述中,陈主席揭示了上海理工大学与中国工合运动的深厚历史渊源。上海理工大学的前身——沪江大学的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正是中国工合运动早期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193711月,在由刘湛恩校长担任主席的上海文化界、新闻界、工商界、银行界等爱国人士组成的“星一聚餐会”上,斯诺夫妇和艾黎提出了“一项在中国建立工业合作社的简要计划”,并将艾黎起草的《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小册子分发讨论,这标志着中国工合运动最初的酝酿与诞生。

历史的接力棒仍在传递。陈永弟主席提到,2024年,上海理工大学再次与工合国际重续前缘,承办了2024工合夏令营(Camp Gung Ho)的上海部分行程。他寄语青年学子:“那些参与夏令营的青少年们,也许有一天会像90多年前的斯诺和艾黎一样,成为链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整场分享会,陈永弟主席以珍贵的史料和生动的案例,声情并茂地回顾了工合运动诞生的时代背景,详细梳理了它从酝酿兴起到不断壮大的历史进程。他高屋建瓴地从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国际合作和精神传承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工合运动超越时空的当代启示。



当分享落下帷幕,现场气氛愈发热烈,经久不息的掌声是对这场思想盛宴的最佳回应。这场跨越世纪的“精神对话”,不仅让师生们在溯源中铭记了沪江血脉里的爱国基因,更将“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与传承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紧密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