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形象是宋人“建构”的吗?易安词究竟是不是李清照的自我写照?2025年11月25日,在上海理工大学综合楼的课堂上,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毅副研究员以《从汉学家艾朗诺的研究看北美汉学的发展》为题,为广大师生揭示了海外汉学研究中这些颇具启发性的学术观点。她以斯坦福大学著名汉学家艾朗诺(Ronald Egan)的研究为例,深入展示了北美汉学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王毅老师首先从“什么是汉学”切入,梳理了汉学研究在全球的发展,并强调其对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她指出,正如习近平主席寄语海外青年汉学家所言:“汉学源自中国、属于世界,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这一意义上,汉学既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路径,也是国际社会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关键窗口。

在方法论层面,王毅老师介绍了进入海外汉学研究的三条主要路径——从国学、学术史以及比较文学切入。她特别强调,海外汉学的重要特征在于采用跨文化互动的研究模式,将汉学置于全球史框架下考察。
随后,王毅老师以海外汉学巨著《剑桥中国文学史》为例,分析了其与国内编撰的文学史之间的差异,如《剑桥中国文学史》以历史分期贯穿中国文学史,注重文学发展中物质文化的作用,强调文本的流动性与变动性,注重文学史中的接受因素等。
王毅老师重点介绍了北美著名汉学家艾朗诺的学术经历与主要贡献,尤其是其代表作《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在书中,艾朗诺对《词论》、《金石录后序》及李清照词作的解读均与中国学界的传统阐释大相径庭。长期以来,国内研究往往将易安词视为作者的自我表达,容易陷入“自传式解读”的窠臼;而艾朗诺则强调其文学虚构性,认为李清照的词作是女性词人的艺术创见,进而肯定了李清照的个人价值。这一观点也引发了现场同学的热烈讨论。

整场讲座兼具学术性和趣味性,不仅让师生们了解了海外汉学独特的研究范式,也为理解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传播与再阐释提供了新的启发。



